花袭人是《红楼梦》争论最严重的丫鬟之一,读者对她的争辩主要聚焦在人品方面,比如袭人有争荣夸耀之心,曾向王夫人告密,又在被王夫人内定为准姨娘后,明知故问似有无辜状,令不少读者对她心存怀疑。
笔者近读张爱玲之《红楼梦魇》一书,细究红楼原著细节,尤其针对袭人的文字进行考据,愈是深究,愈发觉今之读者对袭人的误解甚深。
导致这种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《红楼梦》原著时间线的混乱,由于时间线先后颠倒,致使袭人的某些行为看起来虚伪奸诈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先来说最令读者愤慨的情节,即第三十四回的“袭人告密”。
贾宝玉遭笞挞,袭人为了避免这种事再次发生,就趁着给王夫人汇报病情的机会,建议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。
这个建议本身并不坏,而且从时代角度来考量,贾宝玉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,继续跟姐姐妹妹们同住在大观园里,显然不合适了,即便没有袭人的建议,贾宝玉出园也是势在必行的未来事。
袭人被诟病的原因在于,她是贾母手下的丫鬟,拿着贾母的工资,却去给王夫人提建议,似有向主子献媚的嫌疑,仿佛也正是因为这次提建议,仅隔一个章回,到了第三十六回,王夫人就向王熙凤宣布,要让袭人享受姨娘待遇。
问题就出在这里:先有袭人提建议,后有王夫人提拔袭人,仿佛两者是因果关系,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读。
因为在《红楼梦》早本中,袭人给王夫人提建议时,她已经被内定成了姨娘。换言之:袭人是先被纳入王夫人手下,后给王夫人提建议,所以不存在袭人越过贾母,讨好王夫人的道德问题。
当然,或有读者要指出笔者的错误:袭人告密发生在第三十四回,被提拔为准姨娘是第三十六回,难道不红老师连最基本的章回数字都闹不明白吗?
那么诸君静心,且听笔者一言。
我们将视线转向第三十四回,即袭人告密那一章,当袭人向王夫人提完建议后,王夫人对袭人称赞不已,并且说了这么一番话:
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,忙问道:“我的儿,你有话只管说。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,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,或是诸人跟前和气,这些小意思好,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。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,正和我的想头一样。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,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。”——第三十四回
细心的读者朋友,想必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了。
王夫人第三十六回,才让花袭人当上准姨娘,为什么第三十四回却说“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”?难道王夫人穿越了?
很显然,袭人向王夫人提建议之前,她已经被王夫人定了准姨娘之位,而且已经拿到了姨娘的份例待遇,此时的袭人已经是王夫人的人了,所以自然向王夫人汇报情况,而不是贾母。
这也就解释了关于袭人的另一个漏洞。第三十五回,王夫人赏给袭人两碗菜,袭人觉得莫名其妙,在场的薛宝钗却一眼看出王夫人相中了袭人,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番对话:
正值袭人端了两碗菜走进来,告诉宝玉道:“今儿奇怪,才刚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。”宝玉笑道:“必定是今儿的菜多,送来给你们大家吃的。”袭人道:“不是,指名给我送来的,还不叫我过去磕头。这可是奇了。”宝钗笑道:“给你的,你就吃了,这有什么可猜疑的。”袭人笑道:“从来没有的事,倒叫我不好意思的。”宝钗抿嘴一笑,说道:“这就不好意思了?明儿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还有呢。”——第三十五回
笔者最初读到这个情节,觉得曹雪芹是在故意抹黑袭人。因为袭人前脚刚向王夫人提了建议,后脚王夫人就送来两碗菜,别人不知道这赏赐从何而来,袭人自己怎么会不知道?这岂不是大大的不通。
袭人一直被认为是“贤袭人”,怎么突然曹雪芹又这么含沙射影地抹黑袭人?于是百思不得其解,因为无论怎么解读,结论无非是:袭人素有争荣夸耀之心,故意在宝玉、宝钗面前显摆,所以明知故问,引出宝钗的回答,自己脸上也有光。
而按照张爱玲的考据,袭人被立为准姨娘的时间线出现混乱,恰恰就解释通了此处的疏漏。
第三十五回的袭人,既没有向王夫人告密,也没有被立为准姨娘,她完全是个小白,所以王夫人莫名其妙送来两碗菜,她才会觉得奇怪。
也就是说,正确的时间线应该是:先有第三十六回,王夫人当着宝钗、黛玉、薛姨妈、王熙凤的面儿,主动提出要内定袭人为准姨娘;
再有第三十五回,王夫人给袭人送菜,而袭人浑然不知,在场的宝钗却知道发生了什么,故意调侃袭人,袭人脸红不说话;
最后才发生了袭人向王夫人提建议的事。可时间线发生混乱,结果在前,原因在后,就让读者产生了袭人虚伪奸诈的错觉。
当然,笔者这篇文章只是管中窥豹,张爱玲在《红楼梦魇》的分析才是真正的细致入微,她通过考据认为被篡改时间线的不止袭人,史湘云也是其中之一。
所以第三十三回贾宝玉挨打之后,史湘云明明在贾府,却几乎没有露面,宝钗、黛玉先后都来看望宝玉,湘云作为宝玉从小的玩伴,却没有出现,最多在看望众人的背景墙里,硬塞进去湘云二字。
因为正确的时间线里,史湘云此时已经回家了,也就是第三十六回末尾的湘云回府,这和第三十六回袭人被立为准姨娘的时间线一样,都发生在宝玉挨打之前。
如果继续深究下去,还会涉及到《红楼梦》十年删改过程中的各处问题,因为时间线一旦改变,就必然要留下许多痕迹,只有像张爱玲这样细心探究的学者,才能将这些问题像线头一样,挨个揪出,组成一个完整的删改系统,我等寻常读者,想必只能看个热闹罢了。
本文乃“红楼不红”首发原创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本文引文均来自《红楼梦》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,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《红楼梦》全绘本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,谢谢!
责任编辑: